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中国驻法兰克福
总领事黄昳扬
 > 报告演讲
李海雁总领事在法兰克福大学中国研究所重新成立庆典大会上的贺辞

2007-07-24

尊敬的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阁下,

尊敬的中国研究所理事阿尔诺德先生,

尊敬的黑森州经济部国务秘书阿伯尔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

  值此隆重庆祝法兰克福大学中国研究所重新成立之际,受我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阁下的委托,请允许我谨以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的名义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研究所1925年11月4日的创建及其最初几十年取得的成就与卫礼贤(Richard Wilhelm)这个名字密不可分。卫礼贤本是一名年轻的基督新教的传教士。1899年,当他初次踏上中华大地,来到我的家乡青岛的时候,不过才26岁,对中文还一窍不通。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的末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贫弱、政治最腐朽、人民生活最困苦、满清政府不得不被迫签订一个又一个所谓“平等条约”的时代。在卫礼贤在中国生活的25年中,八国联军攻占并掠夺了北京,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德国在青岛的“模范殖民地“被日军占领,军阀割据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然而卫礼贤并没有成为中国人民的敌人,恰恰相反,他以其仁爱之心、渊博的学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甚至崇拜,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潜心研究汉学和中国文化,成为在中国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朋友。因为他知道,怎样才能以他力所能及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中国人民。1900年5月,他在自己新婚燕尔的寓所开办了德华学堂,一年后在同善会的支持下建起独立的校舍,取名礼贤书院,在他1924年返回德国之后至1949年该校仍以他的名字命名,其校舍已成为我的家乡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书院聘请的中国教员多为饱学之士,其中还有三位晚清的举人,他们同时也成了卫礼贤学习汉语、研读儒学经典的入门老师。

  从1902年首次翻译《三字经》开始,直至1930年病逝前翻译出版《中庸》为止,卫礼贤笔耕不辍,在与中国学儒多年讨教研读的近30年时间里,翻译了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儒家和道家经典,节译过《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经济心理学》、《中国心灵》等影响深远的著作,在德文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介绍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专文,在德国乃至欧洲各地巡回发表了数不清的演讲,创办了当时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期刊《汉学》。尽管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经典很多并不是第一次被译为欧洲语言,但却是被专家们公认为最好的,他的德文译本也不断地被转译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等等。

  纵观卫礼贤的一生,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1924年,在中国学儒劳乃宣的指导下,卫礼贤将最晦涩难懂的中国古典哲学巨著《易经》译为德文;为使德文译文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原有思想,他又将德文译本回译为中文。《易经》是卫礼贤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从开始着手学习研究和翻译直至耶拿迪德里希斯出版社出版,花费了他十多年的时间。

女士们,先生们,

  从卫礼贤1925年创建中国研究所到今天中国研究所的再生,历史的车轮已驶过了81个年头。其间,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变化与进步更是天翻地覆。新中国成立57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8年来,从绝对数字上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的谷类、肉类、棉花、钢铁、煤炭、电视机、电脑、手机等产品产量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1700美元;中国每年有2400万人进入就业年龄,但劳动力市场只能吸纳1000万人;中国还有6500万残疾人需要靠社会救济生活,还有3000万人生活在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另有3亿人的饮水问题需要解决;地区发展还很不平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确保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中国人民过上丰衣足食、受到良好教育、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生活,将是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我认为,中国的发展目前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只有靠坚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才能得到逐步解决,这里所说的改革开放不仅仅包括经济层面,也包括政治层面。

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的物质发展变化当然是卫礼贤在80年前所无法预料的,但他所观察、描述和分析的中国的精神与心灵并未发生本质变化,因为作为世界上唯一历经5000年文明而传承至今的中国文化的根基依然深深地留存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而这些在我看来正是重新成立的中国研究所从事中德文化交流、比较、研究的切入点。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不需要象卫礼贤那样在中国生活25年之久才能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然而更加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于不带偏见地了解对方却是绝对必要的,而且将会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如何在当今时代更好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从而使互为在亚洲和欧洲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德两国在经济全球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和未来共同发展,对中国研究所来说可谓任重道远。但是,你们并不是单枪匹马,因为你们身后有法兰克福和德国经济界的鼎力支持;你们也不会踯躅独行,因为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愿时时刻刻站在你们身边。

  谢谢各位!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