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一个中德家庭的四十载跨国情缘

2010-12-27
    上世纪70年代,一位年轻的德国姑娘爱上了德国汉堡大学一位经历坎坷的中年中国教师并最终与他喜结良缘。今天,这份经历了40载的浪漫爱情和这段经过33年岁月打磨的跨国婚姻,让这个中德家庭成为增进两国沟通理解的文化使者和两国关系的历史见证人。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一起走进旅德华人学者关愚谦和他的妻子海珮春分别位于中国上海和德国汉堡的家,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在梧桐树掩映下的上海定西路一个幽静的弄堂口,一提“关先生”,保安就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门牌号。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笑声爽朗的八十岁老人,他就是这间屋子的主人——关愚谦。中式镂空窗棂窗花、中国字画、菩萨坐像、钢琴和泰迪熊,无处不在显示出这是一个中德合璧的家庭。

  1970年关愚谦来到德国汉堡不久,就在一次聚会上结识了德国姑娘海珮春。7年之后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40年的磨合,培养了他们共同的兴趣,那就是写作。主题多半是中国或是欧洲文化。说起自己的“德国媳妇”,关老心存感恩。“我们不仅是两口子。她是我的夫人、朋友、老师和同事。一块写书是我们共同的兴趣,这样的合作让我们受益颇多。我们接受各自的文化,尝试把不同的文化带进共同的家庭生活,所以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

 

  在汉堡那次聚会两天之后,海珮春就决定嫁给关愚谦,为此她顶住了来自家人的巨大压力。受关愚谦的影响,海珮春“弃医从文”,进入汉堡大学师从在那里任教的关愚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在汉堡阿尔斯特湖畔被他们称为“芳草庐”的家里,海珮春一脸恬静地用中文回忆起她和丈夫相识之初的往事:“20岁的时候,我对我的生活工作很不满意,好像没有什么路可以走。碰到他,他给我很大的力量、很大的支持。他给了我那种Inspiration(灵感)、Mut(勇气)和Optimismus(乐观)。跟他在一块,我觉得什么都可以做。”

  1975年,海珮春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努力了解和融入这个国家。她特别痴迷于中医针灸、推拿,到过北京、南京、成都等地中医学院实习。海珮春说,“不是因为愚谦,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中国”。

  迄今为止,关愚谦夫妇共出版了20多本著作,其中,两人合著的有7本。去年出版的《大鼻子——中国人眼里的德国人》通过对120位两国各界人士的采访,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剖析了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还为此书作序。今年10月,老两口去了趟上海,参加海珮春所著的《德国媳妇中国家》中文版签售会。书里,海珮春家长里短地讲述着她的生活经历和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汇。此外,她还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做了巡回讲演,引起了热烈反响。

  其实,关老一生就是一本充满传奇的书。从青年时代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俄文翻译,后来因历史原因辗转到德国安家,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唯一不变的是他的一颗爱国之心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授课、讲座、写书、组织活动,向欧洲人讲中国,向中国人讲欧洲——老人的2010年一如既往的充实。在10月汉堡文化节“中国时代”活动上,他邀请了文艺、新闻等各界人士近200人来到汉堡,并为13岁的少年钢琴家牛牛组织了一场独奏音乐会。为表彰他不遗余力地为中欧文化交流献策搭桥,2006年,汉堡市政府授予他艺术与科学勋章。这是该奖项从1953年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华人。

  “就让世界多一颗心,就让人间有一座桥”。关愚谦夫妇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在中欧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就像他们彼此能直通对方的心灵。40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关愚谦夫妇成为很多人眼里的“模范夫妻”,但是人们也经常发出“这种模范太少”的感慨。毕竟历史、文化、制度、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差异,让这种沟通很不容易。关愚谦的老朋友、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很直白地指出:“实际上,世界上很多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认为自己的国家完全不是你外国人所看到、描述的那回事。不管中国人,还是法国人、德国人都是这样。(因为)人们彼此间的了解太少,甚至一无所知。在汉堡懂中文、说中文的人很少,估计在中国说德语的人更少。” 关愚谦说,90多岁的施密特有一次聊起,在全球化的今天,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但各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还很不够。正因为如此,关愚谦所做的一切才显得珍贵。

  采访中,关老反复念叨着他和妻子的生活细节:写作时,珮春会在他桌边放一杯咖啡和一些小点心;吃早餐时,珮春会为他熬粥,准备上7、8个中式小咸菜;一天忙完,老两口会在沙发上深聊各自都做了些什么和各自的想法。中国打开国门后,关愚谦的亲戚朋友纷纷去往德国,有的甚至一住就是2、3年。海珮春不但全盘接受了他们,更没有因为钱的问题跟丈夫红过脸。这种包容、理解、善良的为人之道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得以和谐共存。海佩春说:“不一定非要消除(文化上的)差异。保持各自特性的同时相互补充,这其实很好。两个人一块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当然对各自的文化理解得更好,但前提是,就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入讨论,这样理解得才能更深。”

  这是一个中德家庭跨越40载的爱情故事。他们的2010,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德关系的缩影。坚守自己的文化,尊重对方的文明,这是一个跨国家庭的相处之道,其实也是两个国家的相处之道。

(来源: 国际在线 记者 阎蔚)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