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首届中德媒体对话在柏林举行

2011-10-29
      新华网柏林10月28日电(记者韩墨 潘旭)首届中德媒体对话10月24日至29日在德国举行。在国务院新闻办牵头下,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广州日报派出高级代表与会。德国外交部、德国电视台、德国之声、《明镜周刊》等机构和媒体的代表参加座谈。联邦议院有关委员会也同中国新闻代表团进行了会谈。
      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近年来,中国和德国媒体着意加强不同层次的对话与沟通,以坦诚的思想交锋加深彼此了解、克服偏见分歧,推动两国相互认知向着理性、客观、真实的方向发展。

    王国庆说,中德建交近40年来,两国多领域合作与交往不断加深,中德媒体对对方国家的关注度也持续提高。德国眼下约有30家媒体常驻中国,对当代中国保持了高密度报道。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历史遭遇、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一些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还存在偏差,致使一些报道不仅没能反映中国的现实,反而助推了偏见和非理性的传播。

    “这就要求中德媒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克服相互认知的障碍和盲区,缩短分歧,达成共识,”王国庆说。

    他说,过去四年来,从上海、广州到柏林、汉诺威,中德媒体之间已举行多次专业论坛。参加者既包括中德主流媒体负责人,也有两国媒体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传播学专家。应当说,这些多层次的交流和专业探讨为中德媒体的工作提供了诸多理性和建设性思考。

    王国庆说,他这次来到柏林,是率领中国新闻代表团,参加为期六天的“首届中德媒体对话”活动。这次对话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德国外交部联合举办,是中德间首个由两国政府出面建立的双边媒体对话机制,也是两国今年6月首轮政府磋商的具体成果之一。

    “这次对话邀请了中德两国媒体界的资深记者、管理高层和专家学者,围绕‘中德媒体的异同’这一主题,就两国相互认知、媒体在中德认知中的作用和责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理论等问题展开交流,双方谈得很坦率,没有回避问题和分歧,不时还能闻到些‘火药味’,”王国庆说。

    他说,双方能够坐而论道,本身就是友好的表现。而既然是对话沟通,就不能只讲共性、共识。“我们强调要亮明自己的观点,对对方的说法和意见给予回应。即使争论多一点,效果也是好的,能够达到沟通的目的。反过来说,如果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支支吾吾,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王国庆认为,德国媒体之所以时常出现一些不客观报道,一部分是出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差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国不够了解。

    “部分德国记者时刻将东德的过去和失败作为标尺,教条地衡量中国的一切事情,那肯定要出偏差,”他说,“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媒体不应再用冷战的思维框架和过时的老眼光看待中国今天的现实。”

    王国庆说,希望德国记者多到中国实地观察和采访。“中国现在不怕看,只怕你不去看。只要你真的踏上这片土地,就会有另外的思考和感受,就会改变一些受部分媒体误导的观念。”

    王国庆呼吁,中德媒体应从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摒弃由意识形态造成的疏离感和刻板印象,本着理性、客观、全面的态度,把真实的中国和德国呈现出来,承担起促进两国相互认知的历史责任。

    王国庆说,这次对话中,双方表达了将这个对话机制长期化、定期化的想法,并提出建立一笔奖学金,鼓励两国新闻学专业的青年学子到对方国家交流、学习,以这种着眼于长远的方式,促进两国媒体的互动和了解。当然,具体事宜有待两国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协商。

    中德媒体对话是温家宝总理今年6月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首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确定支持的首次在政府层面举行的媒体对话。本届对话围绕“中德媒体的异同”这一主题,就中德两国的相互认知、媒体在中德认知中的作用和责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