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福斯:一位出生在上海的德国演员

2012-01-15

  

  格尔特·福斯是德语圈中最具影响力的演员之一。1941年,他出生于上海。对儿时的一些经历,他至今印象深刻。

  年逾七旬的格尔特·福斯在演艺界仍然十分活跃,并且是法兰克福、柏林和慕尼黑艺术家学院的成员。在演艺生涯里,他获奖无数,其中包括由德国联邦总统颁发的,表彰他在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人士的联邦十字勋章。1995年英国《泰晤士报》(Times)更是将他提名为"欧洲最佳演员"。去年他出版了题为《我不是鹦鹉--剧院之旅》的自传。在他的剧院旅程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知名的大剧院,诸如斯图加特大剧院,波鸿大剧院,以及25年来他登台演出的维也纳城堡大剧院。而这场旅程的起点,正如福斯在这本自传第一句里写道的,却是数十年前当时位于上海犹太人聚居区的一个老式的奥地利风格的电影院。从那里开始,福斯对童年的回忆带领我们翻开那段陌生而久远的历史。

  "就像殖民地一样"

  1941年福斯在上海出生,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哥哥,住在远离市中心靠近交通大学的沪西。虽然是德国人的家庭,和中国却有最紧密的联系。父亲作为商人为德国的卡-蔡斯公司奔波于亚洲各个国家之间,母亲出生于今天的沈阳,和她的父母一样会说中国话。他的祖父和父亲因为职业的缘故经常和中国人打交道,可是他的玩伴都是附近英国和荷兰家庭的孩子,由于福斯很少和当地人接触,错过了学习中文的机会。他生活中仅有的几个中国人是家里的仆人,他只能和他们用洋泾浜英语交流。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他称之为"阿妈"的亲切的保姆。现在他当然明白当时这种主仆关系的问题所在,他说:"和殖民地差不多。"

  无法磨灭的印象

  虽然福斯的生活被和他背景相仿的人所包围,却无法避免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母亲经常带他去看的沪剧和京剧给这个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老实说,那时我一直觉得戏剧表演就应该是那样,以至于后来当我第一次去德国剧院看戏的时候大失所望。 "中国演员的艺术表现和演唱功力尤其让他难以忘怀,向比之下德国话剧常常让他感到头晕脑胀。这也影响了他将来自身的表演艺术,他说:"通过体态,手势还有声音去想象,我欣赏这种本领。 我觉得很神奇,虽然我也不会,但是这给我影响很大。"

  风筝与战机齐飞

  福斯和父亲一起在附近的中山公园散步、放风筝,也是儿时美妙回忆的一部分。当然,当时中国的兵荒马乱和百姓的流离失所也无法让这个生活在外国租界的幸福孩童视而不见。福斯说起一次他和哥哥在花园里玩耍的时候,看见两架战机交火,他们被天空中的火球吸引,对战争的意义和危险完全没有概念的他俩甚至于想追过去继续观看。还有一次他差点在人群中走丢,最可怕的则是由于父母无力抚养被遗弃在铁轨上的婴儿的眼神。那些经历几乎就可以直接作为斯皮尔伯格电影《太阳帝国》中场景的模板。有意思的是该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巴拉德(J. G. Ballard)当时就住在几条街外不远的地方。

  福斯一家最后也不能避开历史的脚步,和其他德国家庭一样,1947年作为战争的失败方他们必须从中国遣返,而且每人只能带一个行李箱的物品。这不仅仅完全改变了年少福斯的生活,他的父母也只得重新适应他们离开40年的家乡。

  在上海的童年,当然还有离开时经历的巨大变化,永远的留在了福斯的记忆里。他说他一直保留着"对中国的强烈的好感"。好几次他重回故土,包括最近一次的亚洲之行,他都会去北京听京剧,"当然我也重新回到上海,再一次陶醉在这个城市。我无可救药的喜欢这个城市,或许是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出生的地方。" 只是今天的上海早已不可与70年前的那个城市相提并论。福斯说道:"上海的改变如此巨大,其实和我童年生活的上海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是他很愿意再在上海生活,大概是因为上海人的关系,福斯觉得他们有意思极了,他对记者说:"我能告诉你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好奇。如果你走在北京或者上海的街头,你和他们迎面相对,他们会看着你。"

  (作者: Florian Struth)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