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就中德建交40周年接受中国网书面采访

2012-10-11
      去年在您担任驻奥地利大使时,正值中奥建交40周年,很荣幸我们德文中国网能采访到您。今年您开始担任驻德大使,又恰逢中德建交40周年,很高兴我们能够再次采访到您。连续经历两次建交庆祝活动,您有哪些感受?德奥两国在庆祝建交方面有哪些异同?

  去年,我作为中国第十任驻奥地利大使参与了中奥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今年,我又作为中国第十任驻德国大使见证了中德建交40周年。这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荣幸。孔子说“四十而不惑”。经过40年的发展,中德关系已达到成熟和智慧的阶段。不久前默克尔总理第六次访华,中德双方举行了第二轮政府磋商。2010年中德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两国举行首轮政府磋商。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最高级别的磋商机制,也是德国首次与非欧盟国家举行如此高级别、大范围的磋商。两国政治关系牢固,互信不断加深。中德经贸关系走在中欧合作的前列,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外资及技术引进来源国,中国是德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德企业最大投资对象国和主要市场。两国的文化交流、科教合作、人员往来也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充分表明中德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我于8月15日抵德履新,短短1个多月我感受到德国各界,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进一步加强中德互利合作有广泛共识,中德关系前景广阔,我对此充满信心,也愿为此作出我的贡献。

  今年还是德国的“中国文化年”,从过去这几个月的活动来看,您觉得效果如何?接下来的活动中您个人有哪些重点推荐的项目吗?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是最能超越意识形态,最能激发心灵共鸣,最能为民众接受的交流形式。“2012文化年”是中国首次在德举办的大规模文化活动,贯穿全年,深入中小城市,涉及文学、音乐、戏剧、舞蹈、对话等各领域,有150多个项目,500多场活动,为德国民众开启了又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不久前,我出席“龙舞科隆—北威州中国节”活动,科隆大教堂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杂技、皮影、京剧、茶道、武术等各类表演吸引了大量德国民众,仅科隆市全年就将举办150多场活动。“中国热”吹遍北威州,席卷科隆市,我切身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热情。中德两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历史经历和文化传统,但两国人民希更多相互了解、相互友好的愿望是强烈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德国各界对中国的兴趣更加浓厚。中德文化交流荟萃的过程,也是两国人民加深了解、深化友谊的过程。“文化年”活动意义非同寻常,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德国总理默克尔刚刚结束了她年内第二次中国之行,并进行了第二轮政府间磋商。默克尔在访华前的记者会上称中德关系是“特殊关系”,而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德国与其亲密盟友如美国或法国的关系的。您如何看待德国的对华政策以及默克尔就中德关系的描述?

  中德关系意义重大人所皆知。2004年,两国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两国在柏林举行首轮政府磋商,发表联合公报,达成24项共识。2012年,两国在北京举行第二轮政府磋商,发表联合声明,达成29项共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两国关系的战略内涵不断得到扩大和夯实。作为各自所在地区的最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中德务实合作的意义已超越双边范畴,对引领中欧关系的发展、解决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推动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都产生重要影响。中德关系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典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关系的典范以及危机时期大国间合作共赢的典范。当然,中德关系也不是没有问题和矛盾,两国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不同看法和立场。事实证明,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平等对话,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关切,就能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推动中德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中德关系能有今天的成绩是两国人民的选择,是两国历届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据统计,2012年1-4月,中德双边贸易额为508.1亿美元,同比下降1.6%,其中我对德出口215.8亿美元,同比下降4.1%,自德进口292.3亿美元,同比上升0.3%。这种下降在近年来的中德贸易中是不常见的,您如何看待当前背景下中德经济的走势?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12年上半年中德双边贸易额716.5亿欧元,同比增加2.9%,其中我对德出口373.2亿欧元,同比下降1.82%,我自德进口343.3亿欧元,同比增加8.6%。上述数据说明两点:第一,持续的欧债危机对我对德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上半年我对欧贸易也出现了负增长。第二,中国是德产品重要出口市场,在经济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对华出口仍保持了稳定增长,这对德经济发展有重要拉动作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不断发酵,中德都面临严峻的内外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两国同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为企业创造公平、合理、有利的投资环境,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通过协商化解矛盾和分歧,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不久前两国举行了第二轮政府磋商,签订了总金额近70亿美元的13项协议,涵盖能源、环保、科教、文化、卫生等各领域,是提升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两国通过扩大贸易往来、增加双向投资、深化合作力度、扩大合作领域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合作,不仅能为两国经济发展赋予新的动力,也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欧元危机还在延续,希腊等主要问题国似乎没有好转的迹象,德国国内一直有退出欧元区的声音。您觉得德国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力?

  德国被誉为欧洲的“稳定之锚”、“增长发动机”,在欧洲的地位举足轻重,对稳定欧元、解决危机和推动欧洲一体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逆势上扬,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也被推上了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德国是欧元区救助体系的最大出资方,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中的出资份额均超过27%,其中在EFSF中的担保承诺金额为2110亿欧元,为即将启动的ESM提供220亿欧元的现金及最高1900亿欧元的担保。德国与其它欧元区国家加强协调,在出台一系列危机应对方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济发展理念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贯彻。未来德国在如何解决欧债危机、塑造怎样的欧洲过程中还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诚然,随着危机的不断发酵,欧洲包括德国在内疑欧的声音有所增加,真正解决欧债问题不会一帆风顺,但团结与合作仍是主流,一体化只能前行、不能倒退是各国共识。中国希望看到稳定的欧元,相信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危机。

  史大使,您在欧洲工作、生活多年。近几年,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越来越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您能就您的亲身经历讲讲这些变化吗?欧洲对于中国的强大有哪些偏见?

  40年前,我踏入外交事业,首次被公派到东柏林留学。当时,两德还未统一,中国刚刚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40年后,我再次回到柏林,不久前在使馆举办招待会,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包括德外长韦斯特维勒在内的500多名德国各界友人出席。8月底中德举行第二轮政府磋商,默克尔总理携9名部长和国秘、15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赴华,与中方展开对口磋商。40年前,中德贸易额只有2.74亿美元,到2011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617倍,达1691亿美元。40年前,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少之又少,今天没有一天、没有一家媒体不在报道和评论中国。40年前,德国会汉语者寥寥无几,今天在德国有14家孔子学院和课堂,有1.2万名德国人学习汉语,5400多名德国青年在华学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中国的地位在上升,西方对中国的关注和重视前所未有。但另一方面,欧洲明显不适应中国的迅速发展变化,对中国的发展心态极为复杂,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偏见很深。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人对中国的历史、国情和发展不了解,有些人还未摆脱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束缚。要改变这种状况并非易事,需要时间、耐心和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合作共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西方就会更加理性、务实和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以更有效的方式阐释和介绍中国,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创造于我更为友善的舆论环境。

  明年德国即将举行大选,您认为选举结果会对中德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回顾中德建交40年的历程,两国关系虽出现过波折,但从未有过大起大落,始终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是历届德国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国各大政党的共识。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经济金融危机仍在发酵,各种挑战层出不穷。中德两国有相似的处境,共同的利益,合作的基础更加牢固,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我相信,中德可以成为更紧密的合作伙伴,两国关系会迎来更广阔的未来。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