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你认为北京和上海哪个城市更好?

2010-08-17
 

  《法兰克福汇报》驻京记者樊廷

  来自北京的艺术家文凌(音译)走下布满灰尘的楼梯间来到了街上,他在建筑工地、办公楼之间的地下通道内和楼顶上,寻找创作题材。他的小巧尼康数码相机记录下他所见的一切。在他的博客相册里链接着他记录北京日常生活全景的照片:一个匿名年轻人靠做手倒立赚钱,一条路上留有潮湿的自行车轮胎印的灰色小巷以及高耸的设计独特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文凌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这位艺术家头发凌乱,穿着简单的T恤衫,他摄影、画漫画和油画并设计动画。他说:“在北京人们可以靠这些生活,这是一座理想主义者的城市。”

  一个人的出生地在中国一直很重要。文凌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中国的首都不仅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也不仅是全国人大和中共中央的会议地点。这里还汇集着有创造性和放荡不羁的艺术家和作家。精于生意的上海人很瞧不起北京人。很长时间以来这两个大都市都在竞争。几乎每一个游客都会被当地人问道:“你认为北京和上海哪个更好?”游客们不由自主地用现代城市研究方法比较这两个城市,只有通过这种比较才能最终使一个城市的特征越发清晰。

  地形、建筑、气候和历史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特性。北京是中国古老的皇城,皇帝的权力中心“紫禁城”坐落在市中心。南面的天安门广场占地44万平方米,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内广场。这里弥漫着权力的气息。中国的威权制度也反映在城市规划领域。北京是一座街道宽阔、市中心建筑宏伟低平的宽广大都市(市中心建筑有限高),个人身临其中,不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

  时装设计师拉拉(音译)也来自首都北京,但几年之前上海就成为她的第二故乡。她非常喜欢这里甜而可口的美食、殖民时代的建筑和众多的商店。拉拉在一座位于上海原法国租界的旧汽车厂房里绘制她的服装草图,她设计的高级时装具有不同寻常的裁剪风格。拉拉涂着黑色的指甲油,戴一顶灰色的窄檐绒帽。她说,在上海人们很看重着装,无论一个人老少贫富,也无论是否住在老房子里,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打扮光鲜。

  现代的港口城市上海作为时尚大都市开始重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辉煌。当时欧洲商人、犹太难民和中国黑社会首领聚集于此,努力使上海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作为一座殖民城市,上海深受欧洲人和美国人的影响,宏伟壮观的外滩和法国租界的建筑就是明证。然而在共产党执政期间十里洋场的上海曾失去她的重要地位,直到1992年邓小平重新唤醒了上海。如今上海重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无数摩天大厦拔地而起。但不同于一般人想象的是,与北京相比,上海不一定更为进步开放。上海在政治上更为正统保守,即便是建筑风格也不像北京那样充满魄力。

  城市对比中最有意思的是城市的布局也反映出两座城市的心态差异。北京的平面布局像一面棋盘。北京是依据帝王时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兴建的。街道笔直,皇帝和他的紫禁城位于城市中央。在深受等级制度影响的中国,人们十分偏爱笔直的轴线。所以北京当代的重要建筑也都位于轴线上,如奥林匹克体育场位于南北轴线,中央电视台位于东西轴线。北京人对这样的城市布局已习以为常,以至于直到今天在有人问路的时候,他们都不讲“左右”而只讲“东西”。

  在上海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德国人马库斯·亨利希坐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里,手里高举着一张上海的老地图。这位汉学家自1998年以来一直住在上海,和其他几位侨居在上海的德国人一起以“上海浪荡汉”为招牌提供“步行游上海”服务。今天早上他给一队来自德国的游客介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建设史:在十九世纪中叶殖民势力来到上海之前,这里还只不过是是临省江苏的商业城市苏州的郊区。最初城区的东南西北都以水渠为界。东部的运河后被扩建成黄浦江,即今天将上海分割为浦西和新城区浦东的市内河。但城市布局在欧美和亚洲的外国人到来之后被重新改变了。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各自居住在自己的租界内。现在的上海至今仍更像一座欧洲城市。街道似乎都有机地向位于黄浦江畔的市中心汇聚。

  城市造就了市民,市民也造就了城市,这点也适用于北京和上海。中国目前正处于新的、规模庞大的城市发展繁荣期。中国的特大型城市人口每年递增20万人以上,目前全国就有100多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上海和北京就是这些城市的未来。两个城市都混杂着中国传统和西方舶来的生活方式。摩天大厦高耸入云,庭院建筑则被夷为平地。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北京欢迎你”),上海则正在举办世博会(“城市让生活美好”)。两座城市的居民通过设置高高的大门、监控录像、门禁和保安员越来越把自己围在“封闭社区”里。

  这两个超级都市的城市规模大得令人无法看清其全貌。据官方统计,截止2009年底,北京和上海的居民人数已分别达1755万和1921万。北京的面积显然更大,首都传统的生活也许因此而更为惬意舒适。北京人沉着冷静、真诚、大气、直率,就连到北京来的外国人也与中国其他城市的不一样。除了商人这里还生活着外交官、记者、大学生和艺术家。生活在“天子脚下”也会导致一定的反抗性,这使得这座城市处于矛盾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人士也聚集这里。

  和北京人相反,上海人则多是商人,生活方式更显忙碌,有些小里小气,并给人自负的印象,他们的心态则受殖民历史和充满活力的市中心生活气息影响。街道上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熙来攘往,川流不息。

  女作家绵绵(音译)觉得自己已被这座城市弄得焦头烂额,这也许和她昨晚参加了一个颇为疯狂的聚会有关。这恰好与她正在创作的作品相吻合,书中的主人公们出没于上海的各类夜生活。故事主题大都涉及性和大都市的寂寞生活,因此也属于典型的上海文学。即便如此,绵绵仍想离开座她出生的城市。她说:“这里太嘈杂了,我几乎不怎么外出,只往返于家和机场。”这也许是上海人和北京人的某些共同点:他们都喜欢偶尔抱怨各自城市里的生活。

  (圣婉摘译自2010年8月8日《法兰克福汇报》)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