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德国已成中国在欧洲投资首选之地

2011-05-20
    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统计,2010年中国在德国的直接投资项目比前一年增长了50%。5月11日,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首席行政官米夏埃尔·普法费尔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表示,目前德国已成为中国去欧洲投资的首选之地。德国对在德投资的外国企业最高投资补助可达到投资成本的50%。
 
    德国已成中国去欧洲投资的首选之地

  据统计,2010年,德国对中国出口额大涨40%。与此同时,中国对德国出口额也上涨了32%,这是17年来的最大涨幅。中国已成为德国第一大商品进口国。中德贸易增长非常快,双方互为贸易伙伴国,目前中国对德投资情况如何?

  普法费尔表示,前几年,中国企业到欧洲其他国家,比如到英国、法国投资都比德国多,我们不会避讳。但去年德国已成为中国企业去欧洲投资的首选之地,而问及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逐年增多的原因。普法费尔说,根据各种权威经济预测或经济学家的研究,德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年比一年强,整个趋势是向上涨的。CCPIT(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在2011年3月份对中国企业做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家都想在今后去德国投资。在该问卷里,2009年、2010年中国企业连续两年对德投资意向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不仅仅是对中国企业来说,其它国家到德国投资的趋势也是往上走的。开一个玩笑,你们提到了法国,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德国总部驻华代表的太太是法国人,我们在这里并不忌讳地说德国是超过法国的。”普法费尔幽默地笑了。

  欧元贬值 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带来新机遇

  最近欧洲央行加息,此后传言希腊退出欧元区。这些对去德国投资、发展的中国企业有何影响?

  普法费尔表示,此次欧洲央行加息的幅度比较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针对之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发出一个信号:现在要抑制通货膨胀。此外,利息上调太少,以至于对债务危机可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企业就会更加容易得到投资以应对债务危机。“这永远是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控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企业更需要得到钱。”

  “目前中国到欧洲国家或德国投资的话,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普法费尔形象地说,因为希腊债务危机,欧元贬值。欧元越不值钱,中国人民币就越值钱,这样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就可以用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东西。

  最高投资补助可达到投资成本的50%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统计,2010年中德贸易总额为1301亿欧元,中国稳居德国在欧盟之外的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而早在2009年,中国就已成为德国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有没有什么样的优惠措施?普法费尔做了详细解答。

  他说,目前德国不会对中国企业有特殊的政策,所有国家的企业都受到同等对待。德国的优惠政策主要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会有一些补助政策,不是任何地区和行业都有。补助政策取决于很多因素,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企业所处的行业,投资的落户地,各种条件影响下,最高投资补助可达到投资成本的50%,符合这个条件的所有企业都可以得到这些优惠政策。

  普法费尔介绍,高科技企业很受欢迎,小企业得到的优惠政策比大企业更多,因为小企业在资本方面占有的优势不是特别大。所以,这些优惠政策会扶持这些小企业,帮助他们发展。而中国企业到德国设工厂、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这些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助。

  对德先期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德国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的国家。” 普法费尔说,这和德国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表现一直比较好有关系,而其他欧洲国家恢复还不太好。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如果到德国投资,覆盖了德国市场,就有机会覆盖整个欧洲市场,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在德国投资的话,有机会接触到最先 进的技术,研发条件。很多企业去德国本身就是想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举个例子,三一重工来到德国投资,改善了他们的产品渠道以及公司的管理方式。

  普法费尔建议,中国企业首先应该做的是对德国的先期研究,其次,对德国的法律、法规要有深入的了解。德国有专业的咨询机构,比如我们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就是这样的机构,而这些咨询都是免费的。

  中小企业立品牌最重要

  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普法费尔以德国中小企业举例说,在德国,中小企业很有竞争力。德国的中小企业和欧洲很多国家的中小企业也是不一样的, 德国的中小企业有自己的市场,会发展自己的品牌。小企业并没有跟着大企业一起出去,而是单独出去开发自己的海外市场,而在中国是很多大企业出去,小企业跟着大企业走。

  普法费尔介绍,德国的中小企业他们的实力非常强大,更关注自己的品牌。无论它做什么,不像其它一些企业,比如某汽车生产,可能需要有国外的供货商。但德国并不关注供货渠道。如果中小企业有自己非常强劲的品牌,无论是否打算“走出去”,都有自己的品牌立在这个市场上,而不是受其它供货商影响它的品牌。

(来源:和讯网)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