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德专家解读默克尔访华 称经贸问题仍是重中之重

2012-08-25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阎蔚):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将于8月30日至31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届时,两国总理将共同主持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默克尔此行将是她自2005年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第六次访华,特别是在当前欧债危机背景下,默克尔此访引人注目。为此,本台记者阎蔚专访了德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对默克尔此访的目的、欧债危机以及中德关系等问题进行解读。

  默克尔上一次访华是在今年2月,她将此行称作“双方紧密合作的新一步”。经贸合作在默克尔的日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双方领导人确定了未来5年双边贸易额翻番达到3000亿美元的目标。海贝勒教授认为,面对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经贸问题仍是默克尔8月底中国之行的重要议题。

  海贝勒说:“首要议程当然仍是欧洲的问题:欧债危机和欧元的未来。欧盟和德国的立场是,希望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解决问题作出贡献。讨论的问题还将包括经济交流、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表示,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克服暂时困难,实现经济复苏和增长。欧债问题出现后,中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海贝勒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当前同样面临增长放缓、出口乏力、股市不振等问题,要求中国全力救助欧洲并不现实。

  海贝勒称:“中国在债务危机伊始就努力相助:包括购买希腊最大的比雷埃夫斯港,购买匈牙利、希腊、葡萄牙等国的债券。但我们同时看到,中国出口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下滑,今年下半年也许还会出现类似情况。这绝对和欧洲的危机有关。欧洲进口少了,而由于中国增速放缓,欧洲的对华出口也相应减少。因此中欧是相互依靠的。胡锦涛去年表示,欧洲能够依靠自身解决问题。这暗示着,中国不会在欧洲大量投入,这完全可以理解。”

  中德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德国更是中国在欧盟内最大的投资及技术引进来源国。但上月,德国Solarworld公司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向欧盟提出“双反”反补贴和反倾销诉讼,此举引发中国企业的集体抗议。而据德国媒体报道,此次随默克尔访华的德国环境部长阿尔特迈尔将会谈及此案。对此,海贝勒教授认为,贸易问题应通过协商而非诉讼解决:“这更多是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而非违反法律的问题。中德间存在的贸易问题,或许是因为欧洲和德国不够灵活。这其实是中国低制造成本在世界市场上的反应。而中国制造出高科技、高质量产品,并凭借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提供给世界市场,这是不可阻止的。我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技术盗版。在这方面(欧洲)存在较大不满,中国应加强监控机制。”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欧债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却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担忧和误解。海贝勒教授认为西方媒体对此应负很大责任:“西方舆论对中国的评价一年比一年差。我认为,这一方面和西方没有正确理解中国崛起有关。另一方面,西方媒体总是报道中国的负面形象,对积极变化的报道则被边缘化了。经常看报纸的人会觉得中国的人权受到伤害,少数民族受到压制。而在这个国家真正发生了什么,却鲜见报道。这让一些人产生恐惧。”

  今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自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拓展。海贝勒教授对中德关系的发展给予了积极评价:“整体看,中德关系的确很好。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不但和德国的经济实力,也和德国的可靠相关,中国人民认为德国是可靠可信的伙伴,而这也体现在双边关系上。从德方看,必须承认,随着中国的经济意义对德国愈发重要,德国对中国的政策发生了改变。默克尔就任之初,德国联邦议会的基民盟/基社盟党团曾出台了一份“亚洲战略”,提出价值外交,指出要和亚洲民主国家合作,压制所谓独裁国家。之后,这份文件被悄悄扔进了抽屉,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新文件。新文件虽然仍旧强调价值外交,但放弃了孤立个别国家的做法,并给中国以非常积极的角色定位。因此,我对德中关系继续改善非常乐观。”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