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德国驻华大使:德国期待与中国新政府加深战略伙伴关系

2013-05-23
   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林杉)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前夕,新华网专访了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施明贤大使就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贸易、青年交流和欧债危机前景等问题发表了看法。施明贤大使期待中国新一届政府能够与德方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希望中德青年之间的交流更够加深两国的友谊。  
 

  新华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即将访问德国,请问您对此访有何期待?

  施明贤:

  我认为德国和中国之间在过去5到10年间已经发展了良好的关系。我期待新总理的访问能加强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我们在各个重要领域都已经建立起了这种关系。

  新华网:您如何评价当前中德关系现状?您认为中德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有哪些?

  施明贤:

  德国和中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

  在过去几年的政治对话中,为了把德中政府之间的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建立了政府磋商机制。政府首脑和内阁每两年会见一次,广泛深入地讨论问题。讨论涉及国内问题、地区问题,还涉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国际合作和国际论坛。

  在经济领域,目前我们在亚洲和欧洲互为对方重要的经济伙伴,贸易额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爆发式增长,这是双向的增长。我们是少数几个对华贸易赤字比较小的国家之一,赤字很小,发展仍然是非常健康的。中国和德国作为出口大国,在保护国际市场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制定保护自由贸易的规则等多个方面都有共同利益。

  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很大。青年之间、大中学校之间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在过去几年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艺术界,包括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也是这样。在我看来,这些也许是在两个民族之间建立互信的最重要的手段。我们需要互信,我们的战略伙伴关系更需要战略互信。

  新华网:有研究认为,中国在2020年将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您认为这种前景是否可期?

  施明贤:

  中国已经是德国在欧盟之外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贸易发展的趋势是非常积极的。很难说到2020年我们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不过我仍然期待中国成为非欧盟国家中除美国以外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新华网:在上个月的一次访谈中,德国驻华使馆表示能源、气候和环境被称作“魔力三角”。您认为在这个“魔力三角”中,中德合作存在哪些机遇?

  施明贤:

  如果看看我们未来几十年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都会面临共同的问题,不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美洲。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因此环境成为所有社会的发展中都面临的重要问题。机动车、工业和取暖越来越多的气体排放,正对地球大气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因此气候和气候变化现在已经成了重要的议题。

  问题的关键是各种能源之间变化的关系。我们使用能源、浪费能源,向大气层中排放气体。能源是促进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要在后面两代人的时间里都保持增长,因此中国必须更关心能源消耗问题,尤其是减少使用化石能源,也就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因为这些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太多。因此中国、欧洲和其他地区,应该把研究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的污染小得多。

  把能源、环境和气候这三个元素放在一起,我把它叫做“魔力三角”,因为他们互相依赖。如果我们要让国家为子孙后代做好准备,我想我们必须看到这个三角的三个方面。

  
5月13日,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记者李欣摄

  新华网:目前中德之间是否已经有具体的计划?

  施明贤:

  德国和中国已经转向环境计划,你们叫做“绿色经济”。在很多领域我们都在共同工作,比如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在节能领域也有合作,还有能源效率方面,特别是住宅节能,这是节能的重要领域之一。如果你拥有大多数最先进的技术,为墙、窗子和门建立保温层,基本上可以比现在节省50%的能量消耗。这是节能工作中可以操作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在共同研究大型城市的新型交通方式。看看现在的中国城市,汽车数量每天都在增长。这会造成交通堵塞,尤其是早上、中午和晚上。除了汽车、轨道交通和航空外,我们需要为未来的现代化城市寻找整合的新型交通方式。

  新华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渴望到德国学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欧洲青年人说,他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能否请您谈谈中德人文交流方面的情况?

  施明贤:

  就像我刚才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到德国学习,我估计现在有26000人左右。也有很多德国年轻人来中国的大学学习,到公司实习。我想,通过在另一个国家生活,人们会学习如何尊重差别,他们会学习对方的传统、历史、文化,这是理解和了解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德国,人们看到北京、上海和广州,觉得中国已经很工业化了,已经是后现代国家了。但如果走到离大城市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你就会看到落后的山村。这样你就会明白,中国至少还需要两到三代人的时间来发展。这对于理解中国的问题和中国解决问题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反之亦然,我认为中国青年学生也很有必要了解德国。对于二次大战后出生的德国年轻人来说,人权是德国历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纳粹时期的德国对20世纪的人权领域做出了最大的损害,这一共识已经成了我们社会基本原则的一部分。年轻人觉得自己有义务抗争任何违反人权的行为,不管在什么地方。这并不是边缘化别国的工具,不是孤立别国或者羞辱别国的工具。我们认为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我认为年轻人去欧洲去德国后就可以明白,这是我们可以合作的领域。我想这种经历也是建立亲密的友谊和伙伴关系的基础。我个人相信,我们需要各种层次的合作计划,先从学校交流开始,让学生、教师和教授去大学交流。我们还需要公司方面的交流,让有技能的工人去德国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返回中国,学习技术、技能,并以此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

  我相信所有这些交流都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相互了解,建立更好的伙伴关系。

  新华网: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两年多后,一些国家反对紧缩政策的声音越来越大。德国是否会改变紧缩政策?

  施明贤:

  我想我们需要理解,欧洲的经济状况反映了这样一种需求,就是调整欧洲经济体和欧洲市场,以便适应国际市场新的要求。因此你不能仅仅关注紧缩措施,或仅仅是增长措施,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经济体都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我们需要在每个国家深化结构改革,而它们的情况都非常不同。不论是希腊西班牙、德国或法国,还是北欧国家,我们都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

  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很幸运,因为我们经过了两德统一。我们需要把来自东德的新借贷人统一到西德来,我们持续15年的结构改革已经结束了。我们是第一个完成这种结构改革的国家。这样使德国具有了更大的竞争力。因此我们的经济在现在很强健。

  其他国家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进行类似的改革。在我们的改革方式中,增长措施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说,我们在欧盟的每一个伙伴都需要有意愿进行结构改革,其他欧洲人也需要团结起来。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必须承担起最大的帮助责任。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也很高兴这样做。所以说问题的两个方面都需要落实。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欧洲经济发展前景?

  施明贤:

  我想危机结束需要几年时间,而不是几个月。我刚才说过,德国花了15年进行结构改革。我希望我们能在这个10年结束的时候走出危机,尽管各国政府都在各自工作。我也坚信,德国经济或者其他经济体都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经济不但能恢复,还能达到比以前更强大的水平。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