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如何改变世界、德中合作机遇—德驻华大使在北大德国研究中心做报告

2015-05-27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德中合作机遇”。

  过去三十年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是冷战和东西方冲突的结束以及自那以来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我们都知道,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对的赢家和输家。最大的赢家大概就是中国,因为全球化使中国有机会在经济上以惊人之速成长,且相应地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德国也从东西方冲突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匪浅。如今,德国是政治最稳定、经济最强大的欧洲国家。我相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也是一个大赢家,在欧盟发挥着主导作用。

  中国的崛起尤其体现在经济的腾飞上。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国民经济体。30年前,如果有人作出这样的预言,根本就不会有人相信。那时,中国还属于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现在,中国是全球出口冠军。几年前,中国超过德国荣膺冠军的时候,我们吃了一惊,因为该称号长期以来都被我们纳入囊中。在旅游方面,中国也把我们甩在了身后。不久前,德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旅客来源国,而如今则是中国。再看汽车,全球生产的每四辆汽车中就有一辆销往中国——增长趋势还在继续,这令在华开展业务的德国汽车厂商欣喜不已。这仅仅是能看出中国经济取得何种发展的几个例子。此外,中国亿万和百万富翁的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一。

  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当然也在提高。这不只体现在亚洲地区,而是体现在全球、在整个世界。现在,中国在对非关系方面走到了前面。据我所知,目前在非洲生活着超过一百万中国公民。此外,中国也在大力推进对拉丁美洲的关系。

  中国的崛起对全球秩序意味着什么?

  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伴随中国的崛起移向亚洲,随之而来的还有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转移。亚洲的军费支出在过去一段时间增长得尤为明显。当然,亚洲内部也发生了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只需看一眼地图或者观察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发展,就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拥有明显的力量优势。现在当然还难以预测未来的发展,但是很多观察人士认为,2020到2050年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民经济体。这意味着,中国目前在亚洲拥有的引人注目的政治影响力也将越来越扩散至全球。我推测,军事方面不会是如此。中国显然已经决定,不重蹈前苏联仅作军事超级大国的覆辙。中国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前苏联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由于美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实力强大,中国要赶上其发展水平,必然还需要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因此,经济实力仍将是中国政治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核心问题当然将是:中国是作为上升力量继续和平地融入全球秩序,还是会与战略对手对抗。美国在亚洲明显加强了存在,不论在南中国海,还是在韩国和日本。决定性的问题是,面对中国的崛起,双方如何应对,它是会导致双方走向对抗还是合作。现在还不得而知。我们注意到,可能是总统大选临近的关系,华盛顿越来越视中国为对手。尽管如此,两国间还是有很多合作,比如在经济领域。

  还要考虑中国对日关系。日本曾长期以来认为自己将成为亚洲地区的老大,直到不得不发觉,它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被中国超越。亚洲内部力量朝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移可能也是近期局势紧张的原因之一。中国继续充满活力地发展,而日本并非如此。日本的经济增长稳定在低水平。当然,亚洲还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那就是印度。亚洲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引人瞩目的事情。

  现在我们回到主题:

  德中之间有哪些契合点?

  地理上两国相隔甚远,坐飞机需要10个钟头。文化和历史方面,我们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共同点在哪呢?数不胜数。如果将中国置于亚洲、德国置于欧洲的背景下看,就会发现,两国面临相同的问题,即对邻国来说,他们显得过于强大了。德国1871年统一后也曾是如此。两国因而都必须顾及领国的感受。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纳粹独裁和1990年德国再统一,我们以如此沉重的方式认识到这一点。

  同时,两国如今还有一个新的共同点,那就是两国都是各自地区的稳定锚。这首先体现在经济上。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带动了整个地区,邻国也从中受益。在欧元区,德国也是如此。引领欧元区继续发展的火车头和曾在几年前防止欧元区分崩离析的都是德国。德中两国的政治实力和影响力都不建立在军事实力上,而是依靠各自的经济实力。这是基础。我坚信,经济实力、而不是军事实力将决定21世纪的沉浮。

  我们的经济结构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已经提过,我们都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赢家。出口方面,我们居领先位置,在各自地区亦是如此。此外,与美国等国不同,相较于服务业,我们更着重制造业。这种经济结构在我们两国也很相似,只是有可能制造业在中国占据的比重还更大。根据欧洲或美国的标准,德国是西方唯一如此倚赖制造业的工业大国。

  同时,我们两国的民众也有性格上的共同点:中国人爱储蓄,我们德国人也是。其他国家,比如美国,认为这是个问题,而且常常借此指责我们,特别是在G20峰会上批评我们储蓄太多、投资过少。与此同时,我们两国都很早开始着手经济结构改革。结构改革目前在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我相信,未来几年改革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德国2003-2005年的改革成效显著,也是德国目前经济运转良好的原因之一。改革过程中,我们都寄希望于实体经济。它帮助德国摆脱了曾重创欧盟许多成员国的世界经济危机。

  观察一下德中关系,就会发现,不像中国和美国、日本以及印度那样,德中两国间不存在战略上的对抗,也不是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关系。

  在一些领域,我们也有所不同。我们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对此,我们能够务实地应对。在我看来,中国政府显然也认为我们双方都无意使对方政权更迭。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并已经开展充满信任的合作。

  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德中可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

  在不同的领域,双方都能加强合作。我想先谈谈外交领域。如果观察德国在所属的西方阵营中的立场,我想说,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德国与中国拥有最多契合点。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两国都不认为干预伊拉克问题是可行的办法。还有利比亚问题,一些西方力量进行干预,但对德国和中国来说,这都不是选项。再看叙利亚问题。尽管没有进行干预,但在就此问题开展的讨论中德国从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不会参与其中。

  一个最新发生的例子是对俄关系及乌克兰危机。我们认为,乌克兰东部有俄罗斯的军队。俄罗斯吞并了克里米亚,这在我们看来违反了国际法。所以德国也支持欧盟和美国针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另一方面,在德国,没有人想将俄罗斯从政治和心理上逐出欧洲之外。我们仍然是欧洲大陆上的邻居,希望能够相处愉快。我们试图找到平衡,一方面明确表示在乌克兰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能为我们所接受,另一方面这也不能导致俄罗斯继续被推向孤立。这里,我看到中国和我们持相似的立场。中国和我们一样希望俄罗斯保持稳定,不会进一步孤立和极端化下去。欧盟和美国已经决定不参加2015年5月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红场阅兵式,这就是这种政策的具体体现。默克尔总理也不会出席。但她同时决定于第二天,即5月10日下周日飞赴莫斯科。她将在那里与普京总统会谈,并一同为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

  另一个例子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一项中国发起的项目,德国作为创始成员国参与其中。我们的动机何在?我们希望中国继续融入世界秩序、融入世界金融秩序,但同时也获得与其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势力相匹配的更大的话语权。我们认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不被提高是个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成立亚投行是必然结果,而且也确实存在很大的投资需求。

  最后让我们再谈谈经济。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在欧洲内部,德国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德国对华贸易额达到1600亿欧元。这差不多是中国对俄贸易的两倍,是中国对法国、英国和意大利贸易量的总和。就在去年,我们再次实现了近11%的贸易增长。很明显,德国企业想要在中国继续大力投资且相信中国经济会继续强劲增长,即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目前为7%,并有可能在可预期的时间内降至6%。

  同时,我们也都在致力于推动两国经济的创新,这将是未来的一项大议题。在德国,这涉及如何落实“工业4.0”方案,在中国则关乎“中国制造2025”。德方认为,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要将生产流程全部数字化。这对德中这样倚重制造业的国家尤其具有吸引力。所以可想而知我们会在这方面开展合作。这也是习近平主席一年前访问德国时与默克尔总理达成的共识。

  结论: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伙伴。密切现有合作不仅可能,而且确有迫切必要。默克尔总理今年将第八次访华。大家都知道,去年两国领导人共进行三次国事访问。首先是习近平主席访问柏林,接着默克尔总理于7月回访中国,之后是李克强总理率15位部长赴德访问。李总理一行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派出的最高级别的政治代表团。从中大家可以看出,两国关系的现状有多好,两国间又有多么大的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我非常乐观地期待,德国驻华大使馆未来还会有很多工作要做。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