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中德关系40年稳健成熟

2012-10-11
 

    经历过波澜的中德关系,在极具政治智慧的两国领导人长期务实推动下,逐步走向了稳健与成熟。
    今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近一个月来,中德互动引人注目,庆祝活动推向高潮: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率庞大经济代表团访华;9月12日,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我眼中的中德关系40年”高端论坛;9月19日,为40周年献礼的图书《问道高端——40位中德人士眼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在两国同时出版;9月20日,中国驻德大使馆举办建交40周年暨国庆招待会,德国外长韦斯特维勒等政府官员出席……经历过波澜的中德关系,在极具政治智慧的两国领导人长期务实推动下,逐步走向了稳健与成熟。 

      中国与联邦德国于1972年建交,当时冷战正盛,德国既希望利用中国牵制苏联,又担心因接近中国影响自身安全,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1993年5月,由德国外交部牵头起草的《德国亚洲政策纲要》,成为科尔政府处理亚洲问题的权威指导文件。该政策将中国称为“潜在的世界大国”,在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前提下,充分推动两国经济、金融、科技和产品技术合作,确立了两国交往“政治接触、经济先行”的总方针。施罗德担任总理期间,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科尔任期的4倍之多。在此期间,中德还建立了“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设立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开展双边“人权对话”、“法治国家对话”,政治接触有所深入。默克尔政府上台后,中德关系又有新突破,两国不仅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外长级战略对话,中国还成为第8个、欧洲之外第3个与德国建立政府磋商机制的国家,标志着中国成为德国“关系最紧密的伙伴”之一。

     默克尔第二个任期以来,秉持务实态度,实施“正常国家”的外交政策,加之世界政经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这均促使中德关系实现大踏步前进。一方面,摆脱“二战”历史包袱的德国,近年来加速回归“正常国家”队列,致力于突破传统盟友局限,把维护与新兴大国关系作为外交新重点。由于国际力量格局正加速向新兴国家转移,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大力发展对华关系成为德国外交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欧洲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双重困扰,经济衰退、内外市场低迷。作为出口导向型大国,德国急需寻找替代市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在欧债危机上给予欧方的支持也能大大缓解德国承受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两国往来愈加密切,默克尔和温家宝总理仅在今年就实现3次会晤。8月底默克尔访华前夕,德国政府发言人更是罕见地将中德关系描述为“特殊关系”,这个昔日只见于西方盟友间的词汇如今被用来形容中国,凸显中国在德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一直以来,“经贸合作”都是中德关系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一个是拥有低廉劳动力成本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拥有先进技术的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德两国经济存在广泛的互补性和互利共赢的天然优势。经过40年的积累与发展,201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已达1690亿美元,与建交之初的2.74亿美元相比增长600余倍,约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截至2011年底,德国对华实际直接投资额累计超过193亿美元,对华输出技术累计近1.6万项,合同金额超过500亿美元,约占欧盟技术输出合同金额的38%。如今危机困扰,德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对外出口也严重下滑,进一步推动危机形势下的中德双边贸易与投资更显意义重大。中德同是贸易顺差国,共同受到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指责,认为强劲出口损害了它们的利益。在应对这种不合理的指责方面,中德共同发声,一致维护自身贸易利益。事实证明,中德经贸合作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度和深度,将两国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回顾40年的风雨历程,中德关系并非始终一帆风顺。因政治气候和历史文化差异,历任德国总理任职之初,两国关系都会经历一段磨合期。无论施罗德还是默克尔,最初均坚持“价值观外交”,将“人权民主”因素贯彻到两国关系中,利用涉藏、武器禁运、知识产权保护等争端牵制中国。2007年9月,默克尔执意在总理府会见达赖,打破中德友好传统,使两国关系陷入“冰点”。值得庆幸的是,在充分接触、互动的过程中,两国领导人不断加深互信,德方充分认识到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双边关系才能取得长足进展。近年来,德国对华指责呈弱化趋势,更多似乎是对国内民众的“政治交代”,德国领导人竭力避免因价值观分歧伤及经贸等实质性合作,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务实决策,恰当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寻求共识。经历40年交往磨合,中德战略互信大大增强,尽管存在一些阻碍因素,但难以撼动两国友好关系大局。

  进入新世纪,德国强化其“中等强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屡屡发声:主张多极化世界,通过多边机制解决国际问题,建立公平、民主、非暴力的国际新秩序,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改革中给予中国宝贵支持。德国的外交主张与中国存在契合点,关于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与中国存在相同之处。相信以此为基础,以40年风雨兼程为积淀,中德关系必将成为中欧交往的典范。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李超)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