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领事馆介绍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德国外长韦斯特维勒在《法汇报》撰文谈德中建交40周年

2012-10-12
     40年前的今天 - 1972年10月11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过严格保密的长时间准备工作后,瓦尔特·谢尔外长飞赴北京。这是冷战期间的一个转折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形势自此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中央帝国”在中国共产党1979年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后取得了令人完全难以置信的发展。北京已成为21世纪世界格局的重要塑造者之一。

  德国外交政策自两国建交伊始就密切关注这一进程。在当时富有远见的社民党和自民党联合政府奠定的基础上,德国历界政府均致力于推动并极大地拓展了与中国的经济交流。本届政府则更进一步,将对华关系发展为全面的 “战略伙伴”关系。德政府内阁成员于8月飞越半个地球赴北京举行两国政府磋商充分表明,德对华关系具有了新的质量。我们认识到,应充分利用过去四十年的历史性变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德中都是全球化“冠军联赛”的优胜者。两国相互贸易和投资获得指数级的增长。德中经济合作并非“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共赢。德国通过“德国制造”的高科技为中国经济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迅速崛起突出表明,国际秩序变化之快已今非昔比。我们生活在一个更趋多极化的世界。亚洲、拉美、包括非洲的新力量中心已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且已成为国际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在稳定金融市场、气候保护、缓和地区危机等领域进行紧密的平等合作不仅是众望所归,更是势在必行。

  因此,我们外交政策的目标应在不忽略老盟友的同时,与21世纪的新兴大国建立新伙伴关系。我们与中国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致力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社会领域与中国进行长期合作。涵盖人权、环境以及中小企业等领域的40多个对话机制为两国政治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2013德语年”、德国“中国文化年”以及“未来之桥”等均系此领域的重要倡议。2.5万名中国在德留学生和4000名德在华留学生将对我们的共同未来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如何从长远角度融入全球秩序框架,这一问题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中国能承担起具有塑造力的负责任大国角色。有效运转的国际机构和有约束力的规则可减少不确定性和相互猜疑,并开辟新的合作可能性,这符合各方利益。无论是与伊朗的核谈判还是寻求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方案,没有中国的参与均难以取得进展。这也适用于中国东海和南海地区的紧张关局势。作为该地区最强大国家,中国对此负有特殊责任。

  我们可以与中国进行坦率对话,因为两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已建立起信任关系,这一信任关系可承受意见分歧。人权即双方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与中国共同进一步改善人权保护符合我们的利益。为此,第10次德中人权对话于日前在威斯巴登举行。这仍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这也提醒我们,即便在别的地方,充分尊重人权和公民权也非一蹴而就。

  明天我将赴沈阳主持德在华第五个总领馆开馆仪式。这也是我们对世界力量重新分配作出的反应。与此同时,贸易和投资不能同法治、司法保障、人权和公民权以及安全政策等问题分离开来。我们的外交政策以利益为主导,以价值为导向。我们希望实现经济开放、政治合作、社会自由和真正的伙伴关系。这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世界。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